【资料图】
2021年7月,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黄泉村驻村8个月的我,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按照单位的安排又到灵武市西湖社区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工作。
杨学海(右)耐心听移民诉说其被欠薪细节,并解答法律问题
西湖社区有294户1201名从泾源县搬迁而来的“十二五”移民,主要靠务工为生,移民就业率达87%,几乎家家都有务工人员。但在入户过程中,我也渐渐发现了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移民务工时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务合同的并不多,也不注重定期结算工资、留存工资账目资料等,甚至只知道老板的外号或者只以“某某哥”称呼,这为后续讨薪造成很大麻烦。
在后期入户过程中,我把开展相关法律知识宣传作为重要内容。慢慢地,移民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我是律师的事也在移民中传播开,找我免费咨询工伤、交通事故、讨薪等法律问题的移民多了起来。有时候我也带着移民去劳动监察大队、欠薪老板家中协调解决欠薪问题。
2022年8月的一天,社区移民杨某治满脸疲惫地来到办公室,说起了他这几年艰难讨薪的经历,说着说着眼眶就湿润了。“我前前后后跟他干了五年的活儿,只给了一万多元的工资,剩余的让我先等等再给,最近直接不承认了,要不到工钱,老婆和我离婚了,孩子的心脏病也没钱看。这事我找律师咨询过,人家说光律师费就得好几千元,况且证据不多,还不一定能打赢官司。”听罢,我问了一些案件相关问题,并认真查看了他手上仅有的两份证据材料后,便电话联系用人单位负责人曹某了解情况,向其讲明了国家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规定,劝说其尽快付清拖欠的工资。经多次交涉无果后,看着满脸绝望的杨某治,我想到了《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决定亲自无偿代理,通过法律的渠道帮他维权,并把这一想法与社区“两委”和工作队进行商议。
在征得各方意见后,我开始着手收集证据,准备起诉材料。经过详细了解发现,曹某之所以不再承认拖欠工钱,是因为其手中有一张“王牌”——哄骗杨某治为其出具的“已结清所有工钱的证明”,而杨某治手中没有能证明曹某拖欠其工钱的结算单和其他证明材料,甚至连一起干活的同伴因与曹某有其它经济利益,也不愿出庭作证。经查询得知,曹某已经是欠薪“老赖”,几乎不给对方留下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因代理过多起类似案件,凭着这些经验,我多方走访了解,并到劳动监察大队调取资料以及反复推敲二人微信聊天记录等,最终收集补强证据后,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2023年1月案件顺利开庭。法庭上,在大量事实证据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下,对方律师渐渐没有了开庭陈述时“已经全部付清所有工资欠款”之类的立场。2月6日,拿到判决书的杨某治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将一面印有“心系群众勇担当依法维权暖民心”的锦旗送到我手中:“感谢你们工作队,感谢杨律师,要不是你们的热心帮助,估计我一分钱都要不回来了,这次法院给我判了59000多元,真是太高兴了。”
两年多来,我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的后半程,又参与了乡村振兴的前半段,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移民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一件件记下来,一条条去落实。回顾两年多的驻村工作,是一份使命,寄托着组织和群众的无限期望;也是一种历练,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这是一份值得永久珍藏的回忆。(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