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院士一生中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个两个梦想,袁老终其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
袁老为杂交水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广为人知的,但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袁老与海南三亚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情缘。虽然袁老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并不会对海南试验田造成太大的影响。
袁隆平与海南三亚南繁基地的故事
(资料图片)
自从1968年起,袁隆平每年冬天都要去三亚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三亚的南繁基地中进行工作,而且是每年冬天都在三亚南繁基地度过。年初的时候,袁老还在三亚部署指导了相关工作。
袁隆平在1966年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后,就正式开启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68年冬天,袁老带队正式踏上海南岛,在三亚一个叫“南红农场”的地方开始进行水稻南繁。
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
1970年11月23日,杂交水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这是因为时任南红农场技术员的冯克珊和袁隆平助手李必湖,他们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
袁隆平得知这个消息后,从北京连夜坐火车赶往三亚,并亲自给这株野生稻命名为“野败”。“三系”杂交水稻研究也由此打开了突破口,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也因此开启了新篇章。
三亚是一块黄金宝地,也是袁老的“福地”,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取得巨大的成功,有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
袁老亲自推动的最后一个科研攻关项目也是在三亚敲定的。该项目为“全国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在2020年12月正式启动,目前在海南的多个示范点已经超过预期目标。遗憾的是,袁老已经远去。
海南试验田的重要性
海南岛由于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8200℃。
最冷的一月份,这里的温度仍能达到17~24℃,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
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到秋冬时节,我国各地的育种科研人员会将育种材料带到海南岛进行加代繁殖和选育。
袁老曾经说过:“一般搞一个品种要八个世代,一年一个世代就需要八年。但在三亚,优越的温光资源,冬季还可以种一季,所以三年就可以完成八个世代。”
永远的热带天堂,这正是海南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广大南繁科技工作者们才把这里看成是“宝地”。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海南试验田在全国的重要性。
在袁老等专家的建议下,海南将26.9万南繁保护区和5.3万亩核心区,纳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重点保护。
袁老的逝世,对试验田是否有影响?
袁老的逝世对海南试验田的影响多少都会有点,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因为袁老并不是一个人“战斗”在杂交水稻事业中,他有团队,有接班人。
作为袁隆平团队中重要的助手,不得不提一下我国杂交水稻专家李必湖,他对杂交水稻研究做出了特别突出的贡献。
在袁隆平刚刚开始搞杂交水稻研究不久,李必湖就成为袁老研究团队中重要的一员。李老在投身杂交水稻研究后,便一门心思花在了研究杂交水稻中。
当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有个著名的“师徒三人组”,这其中就包括李必湖,他们的“师徒三人组”花了6年时间,用3个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和材料做了3000多个杂交水稻组合的试验。
正是他们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在不断试验中总结教训,最后才功夫不负有心人,让杂交水稻研究之路走出困境。
袁老不但有一帮与他志同道合的团队科研人员,而且他还有一个接班人,那就是他的三儿子袁定阳。
袁定阳毕业于广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得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和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我国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袁定阳毕业后就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事业中,现如今主持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可以说已经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结语:
虽然说袁老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我深信袁老的离去会鞭策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科研人员更上一层楼,让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以此来告慰袁老的在天之灵。